- 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9:28 点击次数:139
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,高岗与饶漱石这个名字紧密相连,形成了著名的“高饶事件”。
今天,我们将探讨饶漱石的非凡人生经历。
饶漱石生于1903年,故乡位于江西临川,临川素有“才子之乡”的美誉,历史上曾涌现出王安石、曾巩、汤显祖、晏殊、晏几道等众多文人。此外,这里还培养了730多位进士和1000多位举人,秀才的数量更是难以统计。
饶漱石的父亲饶思诚是一位秀才,自小对饶漱石实施严格的教育,要求他必须在今天完成书本的背诵才能吃饭,哪怕是一个字的错误也不被允许。因此,饶漱石从小培养出了惊人的记忆力,具备了过目不忘的能力。
饶思诚期望儿子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,避免卷入世俗的纷争。然而,饶漱石却表示:“学问应当有实际意义,做教师自然是有益的,但如果不去改变这个剥削的旧体制,多少教师也都是无用的!”
父亲几次试图劝说他,但都被他的话堵住了,最终只好听从他的意见。
1929年,26岁的饶漱石被调往东北,担任中共满洲省委的书记,成功组织了多次工人罢工活动,这让资本家们愤怒不已。
1930年4月,因叛徒的告密,许多领导人士被捕入狱,包括饶漱石和抗日名将赵尚志在内。
当反动派得知饶漱石的真实身份时,心中大为欢喜,立即下令要从他口中获取更为重要的情报。反动派用尽了各种手段,承诺给予高官厚禄,甚至施加残酷的折磨,但饶漱石始终坚守秘密,甚至连反动派都忍不住赞叹:“没想到世上竟然有如此坚定的人!”
然而,尽管受到称赞,由于饶漱石的地位过于崇高、影响力极大,反对势力无法容忍,最终决定将其处决。
当时的东北仍然由张学良掌控。为了营救饶漱石等人,组织派人去劝说张学良。张学良听说过饶漱石的名声,于是说道:“杀了他太可惜,但放人也不容易,还是改为终身监禁吧。”
在这个时期,张学良自然无法预见自己最终会被蒋介石判处“终身监禁”。
有的囚犯感慨道:“终身在监狱度日,倒不如一枪了结得痛快。”
然而,饶漱石却十分欢喜地说道:“一旦死去,一切都结束了,只要我还活着,就能继续进行革命!”
有人疑惑地问:“你在监狱里怎么能进行革命呢?”
饶漱石凝视着囚室,感叹道:“这就是我的战斗之地!”
在监狱中,饶漱石时常带领狱友们进行抗议,甚至采取绝食的方式。监狱的环境本就艰苦,不进食更加难以忍受,但每次绝食行动,饶漱石总是第一个站出来。
其实饶漱石明白,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,各种事件层出不穷,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,因此他相信自己绝不会永远待在监狱里,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!
果然,1931年9月18日,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,饶漱石等人借助监狱的混乱,在组织的支持下成功逃脱。
1935年,饶漱石前往苏联进行留学,期间他参与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,并起草了著名的《八一宣言》。他还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反侵略大会,积极在海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立场,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赢得了大量的支持和援助。
1939年,饶漱石归国,随后被分配至东南局,担任副书记一职。
当时,新四军在东南地区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,周围的环境要么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区域,要么是被日伪军占领的沦陷地。在饶漱石担任东南局副书记后,他开始积极展开工作,逐步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地下交通站,支持和帮助新四军的力量也不断增加,从而使新四军在东南地区逐渐扎根,饶漱石的贡献不可忽视。
新四军因积极参与抗日斗争,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,决定铲除这个力量。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北上,但副军长项英等人却突然失踪。由于军长叶挺并非党员,部分士兵对他的指挥产生了质疑。此时,饶漱石挺身而出,表示:“难道就因为不是党员就不能为革命奋斗吗?如果叶军长是为了个人名利,早就投靠蒋介石了,何必和我们一起忍受艰苦?我会和叶军长并肩作战,遇到问题一起承担!”
随后,饶漱石以“小姚”的名义向延安发送电报,毛主席回电表示:“希望全军完全听从叶军长以及东南局和军分会委员饶漱石的指挥,政治方面由饶漱石负责,军事方面由叶挺负责实施北移任务,打破顽固派的包围,顺利转移到苏南北渡。””
那么,饶漱石为何被称作“小姚”呢?这里简要说明一下。
饶漱石的姓氏发音为“ráo”,但这个字在发音上较为困难,尤其是在不同的方言中,常常会被误读为“姚”。由于饶漱石年纪较小,大家便习惯称呼他为“小姚”。
然而,饶漱石起初对这个绰号并不满意,还特意留了一脸浓密的胡子,表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,不再希望被称为“小姚”。
然而,有时你越是遮掩,别人就越关注,最终饶漱石也就释怀了,甚至将“小姚”作为自己的笔名,发表了不少作品。
皖南事变后,新四军遭到国民党军的严密围困,许多人认为应以死相抗,但饶漱石却表示:“光死去毫无意义,应该借助希夷(叶挺的字)与国民党的联系,和顾祝同进行谈判,以尽量保护新四军的有生力量。”
在饶漱石的极力劝说下,叶挺终于答应了,但令人意外的是,叶挺下山后立即被顾祝同拘留了。
在皖南事变期间,饶漱石差一点被捕。当时,他被一队国民党士兵挡住去路,询问他是否属于新四军。由于饶漱石是南方人,常常被人误认为是海外华侨,他灵机一动回答:“我是一名从东南亚回来的华侨,来祖国参加抗日活动,刚加入新四军几个月,连军长是谁我都不太清楚。””
饶漱石一边谈话,一边将一枚金戒指和一把银元递给了国民党军的首领。首领见他气宇轩昂,确实有些像华侨,收下了他的厚礼后,便对手下说道:“抵抗日本是每个人的责任,我们必须确保这位先生安全下山。”说完,他还给饶漱石写了一张通行证,并派人送到山脚。
就这样,饶漱石顺利地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捕。
皖南事变之后,新四军进行了重组,陈毅被任命为军长,刘少奇则担任政委。后来,刘少奇返回延安后,饶漱石接任新四军政委一职。
然而,刘少奇对饶漱石和陈毅能否顺利合作心存忧虑,于是将两人召来,认真地与他们交流,希望他们能从大局出发,互相协作,避免重蹈叶挺与项英之间的旧事。
陈老总性格开朗,待人真诚,脸上的表情总是难以掩饰情绪。而饶漱石则显得沉稳内敛,遇到事情时不轻易发表意见。刘少奇对陈毅并不感到担忧,反而对饶漱石有些顾虑,于是对饶漱石说道:“小姚,你在华中局是领导,但在新四军中,让陈毅承担军事责任,你可以在一旁协助。”陈毅比你年长两岁,是你的哥哥,遇到问题时多向他请教。
饶漱石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,他会全力以赴地支持陈老总,帮助新四军的发展,并且还说:“能与陈军长并肩作战,是我一生中的荣耀。”
在陈老总和饶漱石的指挥下,新四军迅速壮大。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,新四军已经拥有超过30万的正规军和100多万的民兵队伍,其根据地覆盖了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和河南五个省份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饶漱石担任华东局的书记和华东军区的政委,成为华东地区的核心领导。华东野战军能够取得如此众多的胜利,饶漱石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。
特别是在淮海战役期间,饶漱石虽然并非总前委的一员,但他承担了更加艰巨的后勤职责。这些任务涵盖了后勤保障、人员补充、俘虏处理、情报收集等方方面面,事无大小,琐碎而复杂。
统计数据显示,在淮海战役期间,华东地区总共动员了超过500万的民工,筹措了9.6亿斤粮食,为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所以,在淮海战役结束后,陈老总感慨地表示:“淮海战役的成功,是人民大众用小车推动出来的!”而这其中,当然也离不开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的贡献。
在日常生活中,饶漱石的行为同样令人赞赏,他不吸烟,不饮酒,也从不参与聚会。
在一次华东局分配住房时,作为局长的饶漱石选择最后一个进行分配。待其他人都已经分到房子后,他才选择搬入一栋不起眼的小房子。
1945年,我军成功解放南昌,陈赓得知饶漱石的父亲饶思诚居住在南昌,便特意上门探望。他表示,若家中遇到任何困难,尽可提出来,他会尽力帮助解决。
饶思诚表示,并不存在什么难题,他只是希望能够为小女儿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。
然而不幸的是,后来由于“高饶事件”,饶漱石遭到了严厉的批评,导致他的地位急剧下滑。
在1965年,因“潘汉年案”,饶漱石被判刑14年。
饶漱石于1975年3月2日在监狱中去世,享年72岁。
#冬季旅游去哪里#
